每年的10月20日是國際骨質疏松日。10月9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國記協辦公室等聯合發起并指導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2021年健康骨骼大會以線上直播方式召開。會上,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正式發布2021年度國際骨質疏松日中國主題:骨量早篩查,骨折早預防。

國際骨松日中國主題揭幕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骨質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數量都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骨質疏松患者是發生脆性骨折的超高危人群,骨質疏松癥患者或將面臨髖部、椎體、橈骨遠端等多處脆性骨折威脅,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嚴重負擔。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夏維波教授、現任主任委員章振林教授、候任主任委員李梅教授等共同為2021年中國主題揭幕:骨量早篩查,骨折早預防。
章振林表示,骨密度越低、骨量越低,骨量越下降、越容易骨折。所以提醒大家,包括醫生,要認識骨量是維持人體生理和多系統的重要臟器,早期篩查才能了解自己的骨量狀態,要預防骨量丟失,一旦發現骨質疏松,要及早干預,才能預防骨折。
夏維波表示,青春期是骨量快速增長時期,30歲左右到達峰值,而后隨著年齡增長,骨量隨之下降。國際骨松日中國主題倡導的骨量早篩查、骨折早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李梅指出,全國骨松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人中有1/5已患上骨質疏松癥,而如果要從疾病的早期,骨量減少開始進行防治,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46%已經是骨量減少了,所以建議骨量要早篩查,以預防后續的脆性骨折等相關危害。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巖松白巖松呼吁大家,重視日益加重的老齡化進程與相關慢性疾病的防治。他表示,人變老意味著“年輕時候很硬的零部件軟了,年輕時候很軟的零部件硬了。比如說最硬的骨頭和牙,到了一定的歲數之后就松、軟、脆,而年輕時候很軟的心血管,到了中老年開始硬了,因此這一硬一軟的辯證,我們必須去面對”。
白巖松還向公眾提兩個重要的建議,一是有老年人的家庭,注意避免地面過于光滑引致摔倒;二是老年人不要在腳上省錢,要穿合腳的鞋。
在健骨大會上,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倡議。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夏維波教授表示,如果盡早預防,發現有骨質疏松癥就開始治療,可以讓你“六七十歲的骨頭像二三十歲的”一樣。骨質疏松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疾病,可以預防,發現后也能夠有效治療。有病去用藥,用藥要堅持。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松和骨病?浦魅握抡窳纸淌诒硎,了解自身骨量狀態、發現骨質疏松癥后進行有效治療,可預防50%以上的脆性骨折。建議花100塊錢,40歲先做一次骨密度檢測,了解自己的骨量處于什么狀態,50歲以后每年檢測一次。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教授倡議,將骨密度檢查納入常規體檢,尤其建議女性65歲以上和男性70歲以上者、女性65歲以下和男性70歲以下有一個或多個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者、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患有影響骨代謝疾病或使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史者等重點人群一定要知曉自己的骨密度。倡議女性絕經以后,男性50歲就要開始關注骨量早篩查。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孔靈芝教授表示,將骨質疏松癥、骨關節疾病納入健康骨骼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預防關口前移。建議體檢時重視50歲以上人群骨密度篩查。
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主任翁習生教授表示,骨關節炎的晚期臨床癥狀表現是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當關節出現怕風、怕上下樓、怕下蹲的早期癥狀時,公眾需要警惕并及時就醫。老年人居家時要避免穿露腳趾的鞋,以避免鞋前部插入地毯、防滑墊后發生跌倒。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表示,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人群因非故意傷害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創傷性骨折的主要原因,預防跌倒意義重大。記住12字口訣:要鍛煉,要服老,要適老,早治療。倡導老年人任何時候開始適合自己的功能性鍛煉都不晚,同時要服老、善于借助拐杖等用具,家庭提倡適老化改造避免摔倒,如有不適提倡盡早治療。
提及健康骨骼的具體鍛煉方法,去年防骨折大會上提出的“靠墻靜蹲”法受到廣泛關注,專家表示,上年紀的老人、關節受過損傷的人群不建議進行深蹲練習,以免損傷膝蓋,年輕人鍛煉深蹲時也要動作緩慢,膝蓋盡量不要超過腳尖。